首页|人才培养|本科生培养| 课程介绍
管理心理学 Management Psychology
作者: 浏览量:【关闭

【课程编号】

【所属模块】

专业方向课

【学分数】

3学分

【适用专业】

心理学

【学时数】

52学时

【开设学期】

秋季

【已开设次数】

2

【建议选课人数】(必备项)

40-80人(需要配助教)

【授课教师姓名】

徐建平

【授课教师职称】

副教授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

邮箱:xujp@bnu.edu.cn

【授课教师所属单位】

onthegopto.com心理学院

【先修课要求】

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

一、课程简介

管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组织管理中人呢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作为一个在企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年轻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探索改进管理工作的心理依据,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研究重点是组织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组织、领导中的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为本思想为前提。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二、课程目标

让学生掌握组织管理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管理过程中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管理管理学知识、扎实的管理心理学理论基础,学生可以利用管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 4学时(讲授)

主要内容:

介绍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层级,包括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管理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包括早期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对管理心理学领域整体介绍,使学生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等;通过对管理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介绍,使学生基本掌握管理心理学经典理论。

课前学习要求:

阅读相关文献。

Luthans, F. (2002). 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3(6), 695-706.

Miner, A. S., Bassof, P., & Moorman, C. (2001). Organizational improvisation and learning: A field stud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6(2), 304-337.

Mowday, R. T., Steers, R. M., & Porter, L. W. (1979).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ournal ofvocational behavior, 14(2), 224-247.

Siu, O. L., Spector, P. E., Cooper, C. L., & Lu, C. Q. (2005). Work stress, self-efficacy, Chinese work values, and work well-being in Hong Kong and Beij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 12(3), 274.

Wright, T. A. (2003).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 idea whose time has truly come.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4(4), 437-442.

重点、难点:

重点:对理论的脉络介绍。难点:如何利用实际的管理例子,阐述管理心理学经典理论。

其它教学环节:

实践活动:http://www.siop.org/default.aspx。

(二)第二章管理中人性假设 4+2学时(讲授+实践)

主要内容:

人性假设的含义与意义,中国学者的人性观,介绍孟子、荀子和杨雄对人性的看法。西方学者的人性观,包括马斯诺、弗洛伊德和麦格雷戈。人性假设的新发展,“理性人”假设、“情感人”假设。人性观在管理中的运用。

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对管理心理学家人性观介绍,使学生了解管理心理家对人性的看法等;通过对人性观在管理心理学中应用介绍结合相关课外实践,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不同人性观解释管理现象。

课前学习要求:

阅读相关文献。

(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 (1987).自我实现的人.北京:三联书店.

(美)麦格雷戈,韩卉等译. (2008).企业的人性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方勇,李波. (2011).荀子(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

孙蕾.(2001).“目标人”的人性假设与成就激励.商业研究,04.42-44.

万丽华,蓝旭. (2006).孟子(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

重点、难点:

重点:对国内外管理学家的人性观介绍。难点:如何让学生利用人性观解释实际生活工作当中的管理现象。

其它教学环节:

课堂活动:说出你的人性假设

实践活动:收集管理案例,用人性观角度进行解释。

(三)第三章 个体行为心理基础 4学时(讲授)

主要内容:

个体行为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直接对象之一。要对个体实施有效管理,就要了解哪些因素影响和支配着个体行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天经验和人格特征的影响。主要考察个体水平上的几个变量:个人背景特点、知觉、能力、气质、性格、决策和学习,是如何影响个体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

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对管理心理学中个体行为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管理当中个体行为规律等;通过对影响个体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的个体行为介绍,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管理当中个体行为变化。

课前学习要求:

阅读相关文献。

Burke, L. A., & Miller, M. K. (1999). Taking the mystery out of intuitive decision making.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3(4), 91-99.

Guilford, J.P. (1988). Som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 model.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8,1-4.

Organ, D. W. (1994). Personality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Journal of Management, 20(2), 465-478.

Taylor, R. N., & Dunnette, M. D. (1974). Influence of dogmatism, risk-taking propensity, and intelligence on decision-making strategies for a sample of industrial manager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4), 420.

Thorndike,E.L. (1920). A constant error in psychological rating.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1), 25-29.

重点、难点:

重点:介绍个体有效管理行为。难点:合理解释个体行为是如何影响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等。

其它教学环节:

课堂活动:职业人格测试(SDS)、马基雅维里主义测试。

(四)第四章 个体行为及心理 4学时(讲授)

主要内容:

个体主动性人格的概念、测量手段以及与其它变量关系。核心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目标取向和自我效能相关理论及与其它变量的关系。工作中情感因素,工作态度、工作投入度和信任。

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对主动性人格相关研究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主动性人格在管理当中的作用等;通过对核心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目标取向和自我效能相关理论介绍,使学生能够了解个体工作行为的重要作用。

课前学习要求:

阅读相关文献。

Bateman, T. S., & Grant, J. M. (1993). The proactive compon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4,103-118.

Dirks, K. T., & Ferrin, D. L. (2002). Trust in leadership: meta-analytic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7(4), 611.

Grant, J. M. (2000). Proactive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Management, 26, 435-462.

Hulin, C. L., & Judge, T. A. (2003). Job attitudes.Handbook of psychology.

Judge, T. A., & Bono, J. E. (2001). Relationship of core self-evaluations traits—self-esteem, generalized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emotional stability—with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6(1), 80.

Judge, T. A., Bono, J. E., Erez, A., & Locke, E. A. (2005). Core self-evaluations and job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role of self-concordance and goal attainmen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0(2), 257.

Locke, E. A., & Latham, G. P. (2002). Building a practically useful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motivation: A 35-year odyssey.American psychologist, 57(9), 705.

Lord, R. G., Diefendorff, J. M., Schmidt, A. M., & Hall, R. J. (2010). Self-regulation at work.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1, 543-568.

Macey, W. H., & Schneider, B. (2008). The meaning of employee engagement.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1), 3-30.

Mayer, R. C., Davis, J. H., & Schoorman, F. D. (1995).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3), 709-734.

重点、难点:

重点:主动性人格的介绍。难点:主动性人格和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其它教学环节:

课堂活动:主动性人格量表。

(五)第五章 工作动机与激励 8学时(讲授+实践)

主要内容:

工作动机的含义,成分包括激发、导向和持久。激励的含义与原理,激励的心理机制:需要、动机和目标。主要激励理论,行为主义的激励理论、认知主义激励理论、目标设置理论、综合激励理论。激励的应用。

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对工作动机相关研究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工作动机内涵;通过多种经典激励理论讲解,使学生能够利用激励理论解释实际组织当中的现象和行为。

课前学习要求:

阅读相关文献。

Locke, E. A. (1968). Toward a theory of task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3, 157-189.

Locke, E. A., Shaw, K. N., Saari, L. M., & Latham, G. P. (1980).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 1969-1980. Maryland Univ College Park Col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68-78.

Tannenbaum, S. I., Mathieu, J. E., Salas, E., & Cannon-Bowers, J. A. (1991). Meeting trainees' expectations: The influence of training fulfill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itment, self-efficacy, and motivation.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6, 759.

Wigfield, A., & Eccles, J. S. (2000).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68-81.

(美)莱曼·波特(Lyman Porter)(2006).激励与工作行为(原书第7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美)劳勒三世著,陈剑芬译. (2011).组织中的激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重点、难点:

重点:工作动机和激励理论的介绍。难点:如何在实际当中利用激励理论。

其它教学环节:

课堂活动:演讲报告相关研究。

课外实践:设计降低缺勤的方案。

(六)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管理 4学时(讲授)

主要内容:

群体概述: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实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群体动力: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群体决策,群体冲突:一般概念、冲突的分类、冲突的过程以及群体冲突的处理。

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对各种群体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群体分类;通过对群体规范和群体冲突的讲解,使学生能够解释社会和组织当中的群体现象和群体行为。

课前学习要求:

阅读相关文献。

Barnard, C. I. (1946).Functions and pathology of status systems in formal organizations.

Katz, F. E. (1965). Explaining informal work groups in complex organizations: the case forautonomy instructur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4-223.

Lewin, K. (1943). Forces behind food habits and methods of change.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Council, 108, 35-65.

Myers, D. G., & Lamm, H. (1976). The group polarization phenomenon.Psychological Bulletin, 83(4),602.

Schachter, S. (1951). Deviation, rejection, and communication.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Psychology, 46(2), 190.

Tuckman, B. W., Jensen, M. A. C. (1977).Grou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 12,419-427.

Zimbardo, P. G., Haney, C., Banks, W. C., & Jaffe, D. (1974). The psychology of imprisonment: Privation, power, and pathology.Doing unto others: Explorations in social behavior, 61-73.

重点、难点:

重点:群体心理的介绍。难点:群体冲突。

其它教学环节:

课堂活动:分小组群体决策练习。

(七)第七章 团队建设与管理 4学时(讲授)

主要内容:

团队产生的理论基础,团队的特质、作用、类型,包括问题解决型,自我管理型和多功能型。团队发展阶段,团队发展阶段,包含形成期、暴风期、规范期、表现期和解散期。有效团队的特征,团队建设的途径,虚拟团队。

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对团队产生的理论基础介绍,使学生了解团队产生的理论机制;通过对团队发展阶段的介绍,使学生能够解释组织当中的团队发展变化规律。

课前学习要求:

阅读相关文献。

Feldman, J. M. (1994). Design of a workstation: A team summary.Journal of clinical monitoring, 10(5), 317-319.

Lawler III, E. E. (1986).High-Involvement Management. Participativ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McGrath, J. E. (1963). A descriptive model for the stud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small groups.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tudies, 14(3), 89-116.

Robbins, T. L. (1994). Meaningfulness and community in the classroom: The role of teamwork in business educ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69(6), 312-316.

Tuckman, B. W., & Jensen, M. A. C. (1977). Stages of small-group development revisited.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2(4), 419-427.

Walton, R. E. (1977). Work innovations at Topeka: After six years.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13(3), 422-433.

Zhang, X. A., Cao, Q., & Tjosvold, D. (2011). Linking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team performance.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8(7), 1186-1215.

重点、难点:

重点:团队发展阶段过程和团队类别。难点:团队形成过程的规律性应用。

其它教学环节:

课堂活动:职务蜘蛛网。

(八)第八章 领导理论与管理 4学时(讲授)

主要内容:

领导理论概述,领导理论,包括特质论、行为论、权变理论、新型领导理论。领导理论的新进展,包括魅力型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理论等。领导者的价值观与组织文化。领导艺术,包括如何使用权利,如何使用人才,如何管理实务。

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对领导理论介绍,使学生了解多种领导理论;通过对领导理论新进展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把握当前领导理论的发展趋势。

课前学习要求:

阅读相关文献。

Bass, B.M. & Avolio, B. J. (2000).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for research.Redwood City: Mind Garden.

participation.Leadership Quarterly, 6, 169-181.

Resick, C. J., Hanges, P. J., Dickson, M. W., & Mitchelson, J. K. (2006). A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of the Endorsement of Ethical Leadership.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63,345-359.

Vroom, V. H., & Jago, A. G. (1995). Situation effects and levels of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leader

Xu, L. C. (1987).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the leadership behaviour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executives.Asia Pacific Journal, 4, 203-209.

凌文辁,陈龙,王登.(1987). CPM领导行为评价量表的建构.心理学报,2, 199-207.

凌文辁,方俐洛,艾尔卡. (1991).内隐领导理论的中国研究——与美国的研究进行比较.心理学报, 3,236-242.

重点、难点:

重点:领导理论介绍。难点:多种领导理论之间的异同。

其它教学环节:

课堂活动:LPC测量表。

(九)第九章 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 4学时(讲授)

主要内容:

从发展的观点来分析,认为是一个有机的“生长体”,它是随着时代环境的演变而不断地加以适应、自动调整的社会团体。从心理的观点来分析,认为组织也是组织成员根据自己特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并由此构成的等级体系的人际关系网络。本章内容涉及组织的概念,包含四个水平,分别是个体、群体、组织组织理论,组织结构和组织与环境。

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对组织结构和设计概念和理论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的知识;通过对组织设计的剖析,使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公司在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的异同。

课前学习要求:

阅读相关文献。

Grofman, B., Feld, S. L., & Owen, G. (1984). Group siz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a composite group majority: statistical truths and empirical result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33(3), 350-359.

Jackofsky, E. F., Slocum Jr, J. W., &McQuaid, S. J. (1988). Cultural values and the CEO: alluring companion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87-1989), 39-49.

Lewin, K. (1951).Comments concerning psychological forces and energ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syche.Organization and Pathology of Thought, ed. D. Rapaport.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76-94.

Wiener, Y., &Vardi, Y. (1980). Relationships between job, organization, and career commitments and work outcomes—An integrative approach.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26(1), 81-96.

重点、难点:

重点:典型组织结构。难点:怎样合理进行组织设计。

其它教学环节:

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公司组织结构和设计。

(十)第十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4学时(讲授)

主要内容:

组织变革的定义狭义仅限正式结构的改变,广义包括行为、技术等方面的改变。组织发展狭义指成员行为的改变,广义包括结构、技术等方面的改变。组织变革的外表因素很多,包含劳动力性质的变化(成分、数量、质量的不断变化)等。

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对组织变革相关研究的介绍,使学生掌握组织变革基本定义及相关研究现状知识;通过对影响组织变革因素的剖析,使学生能够分析组织变革案例。

课前学习要求:

阅读相关文献。

Barge . J. K., Oliver. C. (2003).Working With Appreciation in Managerial Practi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 42-122.

Bennis, W. G. (1966). Changing organizations.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2(3), 247-263.

Kast, F. E., & Rosenzweig, J. E. (1972). General System Theory: Ap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5(4), 447-465.

Lewin, A. Y., & Minton, J. W. (1986).Determin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other look, and an agenda for research.Management science, 32(5), 514-538.

孟领. (2005).西方组织变革模型综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1, 90-92.

辛冲. (2010).组织创新的动态演化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报, 9, 103.

重点、难点:

重点:组织变革的内涵。难点:影响组织变革的因素。

其它教学环节:

课堂活动:组织变革案例分享。

(十一)第十一章 组织文化 4+4学时(讲授+实践)

主要内容:

组织也像人一样有个性,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性格,正如有的人热情,有的人冷漠,有的组织灵活,有的组织呆板。当组织形成了某种“个性”以后,它就成为影响其成员态度与行为的重要变量。本章将重点介绍组织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征、功能,组织文化的结构和相关跨文化研究。

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对组织文化概念和内容的基本介绍,使学生掌握组织文化基本内涵;通过对组织文化的跨文化研究介绍,使学生能够掌握组织文化跨文化研究方法。

课前学习要求:

阅读相关文献。

Geert Hofstede. (1980). National cultures in four dimensions: a research-based theor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mong nations.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13(2), 46-74.

Hellriegel, D., & Slocum, J. W. (1974). Organizational climate: Measures, research and contingenci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7(2), 255-280.

Lenartowicz, T., & Roth, K. (1999).A framework for culture assessmen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781-798.

Trompenaars.F.(1998).Riding the Waves of Culture: Underst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Global Business. New York:Irwin.

陈春花. (1991).组织文化的改造与创新.北京大学学报, 3,21-25.

重点、难点:

重点:组织文化基本介绍。难点:组织文化结构调整。

其它教学环节:

课堂活动:组织文化氛围探讨。

课外实践:调研实际组织管理现象。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

参考书

俞文钊,苏永华. (2012).管理心理学(第4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刘永芳. (2008).管理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王重鸣. (2000).管理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程正方. (2009).现代管理心理学(第4版).北京:onthegopto.com出版社

李磊. (2011).管理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学习资源:管理心理学相关期刊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JAP)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OB)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JMP)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M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OBHDP)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AMR)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采用课堂讲授、外出实践调查和课堂演讲报告等方式进行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点介绍管理心理学核心知识。外出实践调查和课堂演讲报告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


六、考核方式

采用百分制,使用综合评定方式评定,其中:

平时成绩(50%):依据学生考勤、提交的平时作业、讨论、演讲、实践、文献阅读等评定。晚于规定时限呈交作业者,酌情扣分。

考试成绩(50%):考试


上一篇:健康心理学 Health Psychology

下一篇:管理心理学 Managerial Psychology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