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际交流| 学生交流经验分享 |
【伦敦国王学院暑期交流项目】赴伦敦国王学院暑期交流个人总结(简心蕊) |
发布时间:2024-02-22 作者: 浏览量:【关闭】 |
自2023年7月16日踏上飞往伦敦的飞机,我变隐隐期待起了两周的伦敦生活,到达伦敦的第一天正是信息量冲击比较大的时候,我以为我会把近十个小时的航程睡过去,没想到最后只剩两三个小时的时候会因为激动而活力充沛。等拿着行李、登上地铁、到达公寓、办理完入住之后,回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单间公寓中时,才感觉真实来到了伦敦,受益于中国科技的发展较快和生活便捷程度较高,我并未感觉伦敦生活有何不便之处,很快适应了当地的作息。 饮食方面,离开了传统的中式餐饮确实带来很多不适应的感觉,好在伦敦的Sainsbury等便利店的速食产品较多,一些偏亚洲的速食连锁店也不少,给我们处于异乡的胃带来了一些慰藉,忽略掉因汇率带来的高额消费以外,一切还算不错;在伦敦,我们有机会尝试了很多世界各地的美食,意大利的披萨、印度菜、西班牙菜等等,都从另一个独特的方面,让我们领略到了世界的风土人情,可以说,伦敦真的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城市,坐在中餐馆中,我也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外国餐客的称赞感到自豪,从我微薄的了解来看,我觉得英国的中餐主要是以川菜、湖南菜和粤菜为主、也有一些东北菜品和西安面食等特色产品,希望未来不仅是英国,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能品尝到特色的中国美食,以及一些更加传统的特色餐品。 交通方面,在到达伦敦的第一天我们就收到了一波“伦敦震撼”,正是因为跨区高昂的地铁费用,在我国,公共交通在国家的帮助下不仅收费低、公共交通设施也比较便捷。在对比之下,更能看到中国政府对人民的关怀,深入到生活的片片面面,让我怀念家乡那几块钱的公交车和地铁费用,另外我也了解到了伦敦公交独特的收费方式,我对伦敦公交车只需要上车刷一次卡感到惊奇,这样岂不是无法根据所坐站台数来计算费用了吗?在听了老师的解释后,似乎是按照站台距离终点站的距离来收费的,我也始终费解;尽管伦敦的消费中,使用刷卡消费也十分便捷,但是也会有一些用卡无法解决的弊端,在国内,利用二维码就可以轻松实现公交车乘坐路段更人性化的金额计算,这是我觉得不足的一点;至于交通的便捷程度,在老师再三告诫我们一定要在进入地铁站之前就看好我们需要换乘的站点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随时可以在地铁上搜索我们想要去的地方,伦敦却会因为信号不足无法实现这一功能,当然,即使有这么多不便之处,我仍然钦佩于伦敦的交通建设,这些钦佩会随着感觉到的不便程度反而上升,毕竟伦敦地铁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这些废旧的铁轨、昏暗的灯光也是英国首先经历工业革命的骄傲的见证,是历史的讲述者。 学校体验方面,我首先看到了开放的大学校园,一直听说过英国的很多学校并没有明显的外墙,他们的学校和周围的建筑风格都是很接近的,门口也没有保安大叔的看守,人们似乎可以随意进出大学校园,感受大学的文化,参观大学的景点,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熏陶,大学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大学的校训不仅体现在大学的学生身上,也融入了当地人身上,在学校附近参观时,我看到了很多穿着学校周边服装的人,他们绝不仅仅是在大学工作的职工和教师学生,更多的是为该校感到自豪的伦敦当地人,当我们背着KCL赠送的包走在大街上时,听到了“你们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这样的话语,即使我们只是短暂的伦敦国王学院的学生,我们也为该校而自豪。我觉得这是中国大学可以参考的经验,一是我们不仅仅需要走在最前面的那几所学校,而是各司其职和相互促进,我也幻想一下将来我们提起中国最好的大学不仅是清北,还有越来越多人认可别的同样优秀的大学,我们可以非常坚定的说出,“onthegopto.com是当地最好的大学”这样的话,因为我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二是我们也可以增加对学校文化的宣传,不仅仅通过开放校园、制作周边等等行为,还可以通过更多的有中国特色的方式,从而不仅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有“一方人回馈一方水土”在我们吸收北京的深厚历史的同时,也因为有我们学校的存在为北京增加了厚重感。 在课堂上,我们感受到了别样的授课方式,首先我们的课桌不再是规矩为一行行一列列的形式,而是更加随意的圆形,随机散落在教室的各个角落,一些背对的讲桌的位置确实会给听讲带来一些不便,但是却增加了小组讨论的便捷性,从这一设计可以看出,英国更重视的不是大家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解一个知识,而是在交流和讨论中运用这一知识。我们的小组发言和小组讨论占据了课程中的巨大多数时间,当地的老师甚至根据小组讨论设计了一套非常特殊的有趣的纸片“刮刮乐”,该纸片是类似于彩票刮奖的形式,也有点像答题卡,他的每个选项用特色的涂层遮挡,只有刮开涂层才能看到下面的内容,如果是五角星,那就证明我们选对了,如果没有五角星,就代表我们选择的答案是错误的,这一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还能清晰的看到我们在选择正确答案的路上经历了多少次错误,也看到了犯错的过程。我们也感受到自由随性的教授风格,我们的课程主要是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理论课与国内类似,实践课又有两种形式,一是讨论病例,小组工作,二是上手实践,操作仪器。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仪器,它们这次不再被摆在高高的封闭的实验室里被我们观察,而是在教室里被我们传递、上手操作,这确实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也更能理解这些仪器的使用和原理了。 另一个令我感触较深的是我们的住宿环境,虽然有着高昂的住宿费用,但是住宿环境却有很强的学术风格,公寓像一个只包含有学生的小区,主干道上分布着零散的学习室,学习室不像中国图书馆一样是独立的座位保持安静,更像是图书馆中的独立研讨室一样,支持选择的同学们肆意讨论,交流学习;而读书馆的独立座位的功能则是被每个人房间里的书桌所取代,一个静谧独属于自己的小空间更能让我陷入学习的氛围中,因此即使英国和中国有如此多的不同,各有优劣,我最不舍的就是失去了这个可以独自思考的小空间了。 最后最令我感触深刻的是对大英博物馆及英国诸多展览和博物馆的参观,我们很凑齐的遇到了大英博物馆中晚清特展的举办时间,在晚清特展中,我们看到了那个令中国开始近现代屈辱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实物,看到时不过是一张平平无奇泛黄的纸张, 我还能辨认出其中毛笔字的笔锋与含义,但就是这样一张纸,却承载了多少中国人的心酸与苦楚,在晚清特展中大多数为中国人脸孔的人,这里的气氛是整个大英博物馆里最安静的,每个人心中估计都有一个故事,我想到的是一个关于李鸿章的描述(他签订的是《辛丑条约》),不知道是在他签订过程中的哪一个时候,一段文字描述了他在签订过程中的思考,他似乎说,不能让年轻人去签这样一份屈辱的文书,于是他签下了,看到那段文字的时间过于久远,我已经忘记了对他心态的详细描述,我试图从《南京条约》签订者的笔画中回忆当时的故事,是因屈辱而唯唯诺诺,笔锋软弱吗?是因不甘而痛苦,笔迹颤抖吗?是因无力而愤怒,笔迹锐利吗?我看到的,似乎并不满足这里的一切猜测,只是普通的,漂亮的一笔书法字罢了。多少情绪都淹没在了岁月里,唯有因为战争而摧残的圆明园等残垣断壁还记录着当时无力的历史。忘记同行者中是谁说过:“英国有这么多保存完好的古典建筑,是因为英国近百年来都没有在国土上经历过战争”,在我为英国如此多历史文物感到触动的同时,也为中国璀璨珍宝的谢幕而惋惜。 所谓“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我感受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也亲身体会到西方社会的独特礼节与值得尊重的文明;我也被充满善意的英国人帮助过,也感受到世界的真善美。但是我仍心系我的家乡,惟愿中国能越来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