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学研究| 学术前沿
徐慰副教授课题组在Psychological Trauma等期刊发文探索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攻击性的关系及机制
发布时间:2023-04-19 作者: 浏览量:【关闭

在和一些人的相处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他们内在升起来的愤怒、敌意、冲动,甚至是易诱发的各种躯体攻击行为。尽管知道这些情绪和行为在大多数情境下是“不利的”,甚至对个人、群体是具有伤害性的,但我们仍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是这样的?”。

为此,经过观察,这些人中有一些共性,如他们中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学生,因此生成一个假设:是不是我们国家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留守”特征使他们自卑心更重、安全感低,所以需要一些攻击性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带着尝试理解的心,我们做了一些研究,通过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持续追踪,来验证这些假设。实际上,我们确实得到了一些结果证实了这些推测(张春阳,徐慰,2020;Zhang et al., 2020),也对留守的类型进行了重新归类(如Figure 1),探索和攻击性的关系,发现“与外出工作父母的沟通频率”才是攻击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Zhang, Lin, et al., 2021)。

1.png

因此,留守对等于攻击性更高,似乎逻辑上,难以自恰。是否是因为留守带来的一些不良的经历,是这些经历让他们内在构造出高高的防线,才使得他们更高的攻击性。基于这个思考,我们开始探索一些其他因素,如儿童期创伤、父母教养方式(如Figure 2)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攻击性关系,同样,也得到了证实(Zhang, Yang, et al., 2021; 张春阳, 徐慰, 2022)。

2.png

Figure 2:父母教养方式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机制

然而,这些童年期不良的经历并不是留守独有的,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各式各样的创伤、不良成长经历。留守本身,在这些经历对个人攻击性的影响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仍然未知。

因此,我们将视野重新放回到大学生群体,将留守与非留守都纳入考量,重新探索儿童期创伤和攻击性的关系,同时,也考察自悯(即哪怕自己遭遇了失败和伤害,但仍对自己关心、理解,而不是指责、批评的态度)在其中的作用。在629名大学生中进行了两次追踪调查,验证假设(Figure 3)。

3.png

Figure 3Left-behind experience moderates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self-compassion

结果发现:

(1)相较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童年期遭遇的情感忽视的确更高。

(2)无论大学生有没有留守经历,在控制了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户籍城市/农村、T1时间点的攻击性后等潜在影响后,T1的儿童期创伤仍然显著预测T2的攻击性。且留守经历并没有增强儿童期创伤对攻击性的负面作用。

(3)在无论是否有留守经历,儿童期创伤都会损伤个体自悯的态度,从而使得攻击性更高。同样的,留守经历并没有影响自悯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这些结果表明,和我们的假设不同。无论留守经历如何,童年创伤均是是导致中国大学生高攻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且留守经历并没有增加童年创伤对攻击性的负面影响。中国大学生的攻击性水平较高的原因可能是留守经历增加了童年创伤的可能性。此外,在有童年创伤的大学生中,降低他们的自我批评的认知模式,培养对自己的关怀和不评判的态度,可能有利于降低他们的攻击性水平。这一最新成果发表于创伤心理学权威期刊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本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北师大心理学部徐慰副教授。

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我们有好多证据支持留守对攻击性的作用,然而,通过多次重复的、细致的、更深入的分析,原来留守可能并不是核心问题,留守可能只是增加了“不利成长环境”发生的可能性。社会发展趋势势不可挡,作为每个个体,在发展的洪流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地表达爱和关心,减少人际关系带来的创伤,少一些忽视,可能社会的“戾气”就会少一些,人的发展能更加自由。



张春阳, 徐慰*. (2020). 大学生留守经历与攻击性:安全感与自卑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8(1), 173-177.

张春阳, 徐慰*. (2022). 儿童期创伤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情绪: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8(4),584-591.

Zhang, C., Lin, Y., Zhou, Y., & Xu, W.* (2021). Rethink left-behind experience: New categor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ggre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23(4), 443-454.

Zhang, C., Yang, X., & Xu, W.* (2021). Parenting style and aggression in Chinese undergraduates with left-behind experie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feriority.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26, 106011.

Zhang, C., Xu, W.*, & Lu, H. (2020).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eriority and aggression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he moderation of left-behind experie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56, 109791.

Zhang, C., Zhang, Q., Wang, S., & Xu, W.* (2023). Childhood trauma and aggression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on of self-compassion and moderation of left-behind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x.doi.org/10.1037/tra0001452.

上一篇:韩卓和胡晓毅课题组联合在国际知名期刊Autism发文揭示中国孤独症患儿父母的日常养育体验对其幸福感的影响

下一篇:伍新春、王文超课题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Child Abuse & Neglect 发表研究成果探究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自伤的影响机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