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学研究| 学术前沿 |
伍新春、王文超课题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Child Abuse & Neglect 发表研究成果探究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自伤的影响机制 |
发布时间:2023-04-28 作者: 浏览量:【关闭】 |
近日,beway必威 伍新春教授、王文超老师课题组在国际知名期刊Child Abuse & Neglect上发表题为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college students’ nonsuicidal self-injury: Dual effects via trauma-related guilt, trauma-related shame, and prosocial behavior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探讨了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影响以及创伤相关内疚、创伤相关羞耻和亲社会行为在其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对496名曾经历儿童期虐待的大学生进行了三次追踪调查(时间间隔为六个月)。于第一个时间点测查了儿童期虐待经历,第二个时间点测查了内疚、羞耻以及亲社会行为,第三个时间点测查了NSSI。基于自伤整合模型等理论,构建了链式中介的模型。 研究发现,儿童期虐待可以通过促进创伤相关羞耻并降低亲社会行为进而正向预测NSSI,也可以通过促进创伤相关内疚进而增加亲社会行为并最终对NSSI起到负向预测作用,即儿童期虐待通过羞耻、内疚和亲社会行为对NSSI起到了双刃剑的效应。 羞耻和内疚作为创伤后两种常见的消极情绪,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点。鉴于羞耻对NSSI的促发作用,高校心理工作者应当重点关注并帮助有虐待经历的大学生缓解其羞耻情绪。不过,儿童期虐待所引发的内疚则可以通过促进亲社会行为进而起到降低NSSI的作用。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已被很多研究所证实,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内疚这一消极情绪可能发挥的其他积极作用。本研究也提示高校心理工作者,在致力于降低创伤后大学生负面情绪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其内疚情绪的引导和转化,最终达到促进亲社会行为并降低NSSI的目的。 据悉,Child Abuse & Neglect期刊影响因子为4.863(5年影响因子为5.685),在心理学、家庭研究和社会工作领域均为Q1期刊,其中在社会工作领域位列第2(2/44),在家庭研究领域位列第4(4/48)。本研究第一作者为心理学部2020级本科生张立颖,第二、第三作者分别是2020级本科生王培仲和2019级本科生刘鹿鸣。论文在伍新春和王文超两位老师指导下完成,王文超老师为通讯作者。 本研究同时也是onthegopto.com党委委托项目“大学生自杀危机预防与干预全过程模型的建构、优化与应用研究”和唐仲英基金会项目“大学生自杀危机的精准识别与循证干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hiabu.2023.106205 |
|